马尔康 金川 小金 阿坝 若尔盖 红原 壤塘 汶川 理县 茂县 松潘 九寨沟 黑水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向优化

来源:信息化办公室 更新日期:2010-03-20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7.4万人,是一个以藏族、羌族、回族、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地质地貌多样完整,自然生态优良完好,高原峡谷与森林草原错落有致,雪山飞瀑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九寨黄龙蜚声国际,大熊猫、大草原、大冰川扬名海内外,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这里历史文化悠久独特,民俗风情异彩纷呈,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对外交流广泛活跃,是天然的观光、休闲、科考、探险、健体圣地。
    “5.12”
汶川大地震的不期而至给阿坝州带来了深重灾难,进入阿坝的南大门变成一片废墟,进入阿坝各大景区的主要陆路通道被严重损坏,安全性降低,阿坝旅游业面临着重振游客信心的艰难境地。所幸的是九寨、黄龙、四姑娘山等精品景区依然美丽,阿坝旅游队伍依然充满信心,旅游业成为阿坝州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经过三年努力,一个更具魅力、包含更多文化元素的阿坝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旅游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极端紧迫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处理好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极端必要性。
   
一、阿坝州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动功能具有示范意义
   
(一)旅游产业已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以开发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起点,20多年来,阿坝州旅游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探索起步到跨越提升的艰难而漫长的奋斗之路。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体系,旅游服务网络、运行机制渐趋成熟,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三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增强,农家乐、牧家乐、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业态日益丰富,以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三个世界自然遗产为核心的一线景区正在朝着建设国际旅游精品区的方向迈进。2007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38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45.4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1404万美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 28.3%,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4%,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已成为全州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2008年阿坝州旅游业遭受重创,全州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急剧下滑,进入近几年来少有的严冬。但从长远看,我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品位没有下降,地震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造成的破坏在未来几年会恢复或超过震前水平,地震后阿坝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空前提升增强了阿坝旅游的品牌价值和情感效应,经过重建后形成的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快速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旅游业作为阿坝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和支柱地位不会改变。
   
(二)旅游产业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为体、文化为魂,旅游与文化相融互动的发展方针不仅增强了阿坝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也加快了全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的兴旺为挖掘和传承阿坝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提供了资金和机制支撑,变过去单一由政府办文化、政府推动文化事业为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关注文化建设、自觉投入文化建设,多部门联动协作推动文化发展。文化的外延也从人的精神产物延伸到生态、大熊猫等自然载体,为文化赋予了时代气息和经济内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让阿坝文化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关注,为阿坝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
   
(三)旅游产业加快了社会的开放进步。旅游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为世代居住在高山深谷中的群众提供了直接与外来人群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快了阿坝州各民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开放进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旅游业为阿坝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引进创造了符合阿坝实际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研发应用机制,促进了阿坝社会的深层次改造;旅游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投资者、企业家开发阿坝、发展事业,加快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带动了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阿坝对外开放和现代化步伐。
   
二、阿坝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不利影响
   
我州旅游业能够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有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可以说没有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就没有阿坝的旅游业。但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复杂的产业链条,涉及各类经营主体,关系错综复杂,即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任何环节的不协调、不统一、不科学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知的破坏。
   
(一)旅游景点不断增加形成对生态资源的全面开发格局。阿坝州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地质博物馆之称。全国6处世界自然遗产阿坝州占有3处。有3个国家级风景区、3个省级风景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1个一级景点,38个二级景点,19个三级景点,分布在全州13个县,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州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较窄,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全州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旅游恢复重振和二次创业在全州范围内深度推进,许多边缘地带、原始生态区将会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失去固有的调节平衡能力。与此同时,阿坝州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都平原水源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到州游客的不断增多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通讯、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改善,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外出旅游作为提高生活品质、健体养身的最佳选择。阿坝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不断提高的服务水平,加快优化的旅游发展环境,显著扩大的旅游开放程度,使我州游客量逐年递增。2000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 人次,200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80.7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 %。按照我州旅游二次创业规划,到2011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次将达到1500万人次,是阿坝州常住人口的15倍。我州地貌以峡谷高原为主,地质气候环境复杂,相对封闭独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规模的游客进入以后,不可预见的破坏行为增加,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
   
(三)新兴旅游业态的不断出现使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面临考验。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各地纷纷将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作为增强竞争力,提高知名度的首选策略,我州也不例外。自驾游、深度体验游、自助游、休闲度假游等个性化、参与化、互动化的多元旅游形式和新兴旅游业态正在取代以观光游为主的单一模式。这就驱使各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不断加大对核心景区周边地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增强旅游行业的综合效益。各种旅游设施将快速增加,游客将直接与生态环境进行深度接触,生态环境固有的能量交换和物质更替系统将会发生变化。
   
(四)粗放型经营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明显。我州除九寨和黄龙两个成熟景区的经营管理达到较高水准以外,不少新兴景区,景区外围的旅游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吸引游客,大多数采用低成本、粗放型、无序化经营管理方式,生产、生活废弃物简单处理、随意排放,对旅客的无意识破坏环境行为制止不力,对周边地区的水体、陆地和生物系统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救治理不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对环境的过度利用十分明显,长期积累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五)“5.12”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
    “5.12”
汶川大地震对我州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对自然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全州有13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5%,保护区内31万亩林地受损。地震导致森林生态资源严重受损,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严重、种群数量减少,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危机(引自《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阿坝州片区旅游业重建实施规划》)。位于震中映秀周边的汶、理、茂三县山体破碎、植被大面积灭失、河道淤塞、次生灾害频发、降雨集中、蒸发迅速,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将是一项十分庞大、艰巨的工程,甚至要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位于岷江上游的松潘、黑水等县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次生灾害的防治、植被的修复难度很大。九寨、黄龙、四姑娘山等景区受损较小,但也排查出上百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种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大规模的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制约了阿坝旅游业的快速恢复,而且将长期成为提高我州旅游业吸引力的顽疾。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
   
在看到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九寨、黄龙是我州两个成熟景区,在游客规模逐年增加的同时,两大景区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积累了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的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我州在全方位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提供了实践依据。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阿坝州农牧民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种植业、畜牧业、野生药材菌类采集业等。在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农牧民增收空间狭窄、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情况下,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很难被阻止。在九塞、黄龙、四姑娘山、卧龙等较为成熟的景区,为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景区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协调机制,较为成功地实施了景区内居民外迁、营利性单位外迁,对外迁居民整体实施产业扶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活动对景区环境的破坏。与旅游业尚未起步或起步较晚的地区相比,除极少数偏远地区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保存完好外,大多数未开发旅游业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已开发地区差,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保护力度也小得多。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相比,大规模开发水电、高载能制造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也明显大于旅游业,但对资源开发地经济的带动能力却低于旅游业。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环保科研投入。由于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度很高,特别是生态旅游业与环境质量结为一体,促使旅游景区管理层自觉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生态保护,开展环保研究。2000年到2007年,我州九寨沟、黄龙景区用于环境维护方面的经费投入和科研投入就分别达到 万元和 万元,占两景区经营费用的 %%,高于同期第二产业的比例。对景区地质、土壤、水体、大气、生物资源等综合性生态研究取得的成果达20多项。而且随着两景区在旅游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与国内、国际的科研院所、知名景区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对环保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取得的环保成果也逐步增加,有些项目甚至在国内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和示范效应。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如果没有旅游业的支撑,按照我州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要取得这样的成果是难以想像的。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景区周边居民环保素质。过去对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环保教育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和传统习俗的潜移默化。这种方式的效果微弱,而且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被淡化。发展旅游业以后,优质环境给居民带来的直接利益很容易让他们自觉采取环保措施。同时,景区方面为了协调景区发展环境,主动让利于民,给居民发展服务业创造条件,提供就业机会,开展环保培训等,形成了维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居民保护环境的科技含量。对于大多数类似我州这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地区来说,旅游业对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无疑具有加速提升的作用。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取向
   
不论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还是产业的发育程度,旅游业在阿坝州经济格局中都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阿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地区居民脱贫致富和对文化社会事业的带动促进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已被证实和强化,放弃了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就等同于放弃了阿坝州的全面小康。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阿坝州来说也是必须面对的客观要求。同时“5.12”汶川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也让我们认识到,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会造成若干年的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人们对灾害的恐慌会对发展经济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中的不当措施会导致完全相悖的结果。而阿坝州人民的未来福祉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5.12”大地震以后,阿坝州发展第二产业所面临的自然约束更加显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因此,找到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制定政策、执行监管的目标。
   
(一)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旅游行业粗放式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化竞争是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侵蚀。只有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才能在提高各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在保护优质旅游企业良性发展的同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旅游业,才能在政府的规范化监管下加强行业自律。一是要进一步落实景区自主经营权,完善景区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增强主景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明晰景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责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和社区责任,努力形成权责明晰、互利共赢、相融互动的景区经营发展模式。三是提高进入主要风景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对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方向不符合行业标准的经营主体不予批准在主景区从事经营活动,尽最大程度减少无序竞争和粗放经营对景区环境和旅游市场造成的破坏。四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合理布局经营网络,增强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覆盖范围,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五是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有序进入旅游服务业,制定农家乐、牧家乐、家庭接待中心的规范化经营标准,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作用,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
   
(二)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资源的原则,在对全州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质地貌、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困素,科学划分适宜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对适宜开发区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统一规划与放开放活并重,着力做大做强;对适度开发区要做到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限定开放时间、开发范围,着力做精做优;对生态功能区要把生态环境恢复、生物资源保护放在首位,不对大众游人开放,着力发挥其生态调节和生态平衡功能,逐步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解决资源所在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
   
(三)以推进管理技术进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能力。我州九寨、黄龙、四姑娘山等景区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所采取的许多措施被证明是符合景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能够作为普适性措施在新开发区加以推广的。对此,我们要增强信心、认真总结,形成体系,大力推广。同时,对于生态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要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加快新技术、新能源的引进和推广,提高生态保护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对依靠自身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率。要加强对建设项目、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不具备环保条件的项目要坚决取缔,对不采取环保措施,随意排污的经营单位要坚决关闭,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要加大环保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良好氛围。重点加强对景区周边居民和经营者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采用科学环保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主动参加公益性环保活动,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将保护生态作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行为规范,置于全体公民的共同监督之下。
   
(四)以强化监测预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隐性的、渐进的过程,有着非常复杂的作用机理,非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准确地判断人为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全覆盖全州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一是充分整合环保、气象、国土、地震、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部门的现有资源,建立情况互通、资源共享、技术互补、责任共担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定期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和防灾防病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二是充分调动自然保护区、景区管理局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开展专题环保研究,完善生态资源监控体系,建立健全联防共保制度,大力开展护林防火、草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应时报告环境异常情况,及时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三是逐步建立健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大力引进环保科研人才,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环保成果应用的利益协调机制,着力对重点环保问题、关键环保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编发环保普及读物,提高我州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五)以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生态环境好转。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的根本之策。要按照州委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的决策部署,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国家加大对藏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有利时机,加快我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控制高污染企业的发展,适当淘汰过剩产能和低附加值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提高。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布局,在生态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尽快恢复被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合理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原则,科学制定一、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转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增强全州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实现高水平的发展,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的新阿坝奠定坚实基础。

?